民为国基,谷为民命。粮食事关国运民生,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,提出了“确保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”的新粮食安全观,确立了以我为主、立足国内、确保产能、适度进口、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,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。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,实现了由“吃不饱”到“吃得饱”,并且“吃得好”的历史性转变。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,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。
受2021年7月中旬特大洪涝灾害及8月份以来降水持续偏多影响,豫冀晋鲁陕五省部分市、县冬小麦大面积晚播,小麦苗情长势弱,个体生长量不足,群体生长偏差,对夏粮生产带来较大影响,不利于2022年夏粮丰产丰收。我市小麦播种面积930万亩,一类苗约占60%,总面积560万亩,较年前增加100万亩左右;二类苗约占35%,总面积320万亩,较年前减少80万亩左右;三类苗及以下约占5%,总面积50万亩,较年前减少60万亩。整体情况苗情变化主要是一类苗增多,二类苗、三类苗减少。以上情况亟需对现阶段小麦生产进行科学指导,精准推进小麦“壮苗行动”,多措并举,加速小麦苗情向好转化。为此建议:
一、高度重视,充分发挥部门职能。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晚播冬小麦的春季管理及促弱转壮工作。组织农业部门及农业科技人员及时研判小麦苗情,检测土壤墒情,采取应变管理技术,针对不同生长阶段,不同类别小麦进行分类管理,精准推进“壮苗行动”。组织水利部门做好麦苗返青期灌溉用水的统一调度使用,保证小麦可以浇上“返青水”。气象部门要做好冬小麦主产区天气预报工作,对符合气象条件的要抓住时机,及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,减少农民灌溉支出,降低农民损失。
二、抓住关键,精准推进“壮苗行动”。一年之计在于春。当前,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已经进入了紧张的麦田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。对于晚播冬小麦促弱转壮工作,要抓住当前冬小麦主产区即将陆续进入小麦返青期的时间节点,充分发挥当前春耕管理急需的科技支撑作用,充分发挥农业生产资料利用效能;通过抓好“科技壮苗”,用科学技术来提升小麦生长,达到促弱转壮的目的,弥补今年小麦晚播带来的夏粮减产风险,助力夏粮丰收。
三、科学管理,强化科技支撑作用。农业科技人员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,深入农村实施“科技帮扶”,针对弱苗麦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指导措施,使之达到由弱转壮,促进后期产量提高,达到稳产不减产、保障夏粮丰产的目标。抓好小麦春季生产,做到分类管理,对一、二类苗麦田要因地施肥,促控结合;三类苗麦田要早施早管,以促为主;旺长麦田,返青期控旺。重点做好弱苗管理,实施科技壮苗,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、绿色防控融合技术、农药喷施减量技术等农业新技术,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新技术普及率。
四、强化宣传,扩大科技示范范围。农民做好科技壮苗工作。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业科技机构要根据各地麦苗生长情况,充分利用好广播、电视、报纸、微博、微信等媒体平台,印制广大农民乐于接受、通俗易懂的晚播冬小麦春季管理宣传资料,做好小麦春季管理和弱苗转壮的技术普及工作;发挥种粮专业户和高标准农田的示范引领作用,以点带面,引导农民加强麦田管理、科学施肥,扩大科技壮苗的示范辐射作用。
五、推进土地托管,发挥农业体系效能。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,疏于对麦田管理,客观上将对夏粮丰产丰收造成一定影响。借助“壮苗行动”,进一步探索完善以村集体、农业种植合作社、专业粮食种植大户、农业技术服务企业、农机服务企业为基础的土地集中托管平台体系。建立政府、银行、保险支持的土地集中托管服务平台,发挥农业机械作业的专业化、社会化服务优势,推广节水节药节肥的技术模式,为土地集中托管农户提供代耕代种、病虫害统一防治、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外出务工人员疏于对麦田管理造成的减产损失。
六、加强市场管理,严防假冒农资害农。各地已进入小麦返青期,这个阶段也是肥料、农膜、农药和农机具等生产物资的销售高峰期,各级政府要在做好农资供应保障工作的基础上,充分发挥农业、市场监督、公安等部门的职能,强化市场管理,保证农民合法权益。
民革商丘市委员会